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以心理学作为主专业的话,最适合的也就是做咨询和教育。否则就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遇冷,要做好不靠心理学专业能力赚钱的准备。
而考虑到大环境,真正的咨询、治疗将面对的是长时程的精力、金钱高投入和低反馈低回报状态,哪怕真想做咨询和教育而选这个专业也需要相当谨慎。
每个人都该学心理学,但劝你别学心理学
一、混沌与乱象
1.模糊的边界
要表达一个观点可能需要先针对涉及内容尝试做出界定,所以先聊聊心理学是什么。经常都能看到听到医院或者社会上的咨询师说自己研究心理学,而高校里的心理学实验派说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玩星座玩塔罗牌的也说自己搞心理学,经常也有人好奇催眠到底是啥,说心理学肯定能读心吧,验谎靠谱吗,等等。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个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边界比较模糊,又有太多人以极低的成本借用心理学的标签来为自己增添合理化并麻痹不明就里的人们。
所有心理学学生接触专业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念经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网络百科搜索基本也是用的这一套,多数科班出身的学生也爱把科学挂在嘴边,跟着高校里使用复杂仪器和严谨的实验逻辑、统计方法的学术派老师一起抨击弗洛伊德的荒谬。但现实中,“不够科学”的精神分析却永远挺立在那,屹立不倒。更是有许多心理咨询的从业者未经多少学习培训也混的风生水起。
那究竟什么是心理学?其实现在我们还是普遍强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他既包含了自然科学领域使用的严谨逻辑方法和概率统计工具,乃至精密昂贵的仪器和细致到细胞层面的生化电研究,又包含了社会科学领域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理论,整体上期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心理学实验来描述我们的心理,解释相关原因,并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把握预测和调控心理、行为,主要就是高校里的科学心理学,整体上偏向实证主义,或者说社会科学部分里是带有折衷主义的。但它同时也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成分,心理学本来就是从哲学里面脱离出来的,又对哲学产生了相当多的反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思想潮流至今也还在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早就远近闻名又比如我很喜欢罗杰斯有一句话: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而这些,都是相当长时间以来印刻在专业教科书上的东西,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就是心理学。
2.我把心理学比作一碗盖浇饭。
心理学当中核心的科学的、和人相关的知识理论规律只是白米饭,涉及其他交叉领域的应用部分则是肉蛋蔬菜、油盐酱醋。当白米饭与他们恰当的结合,有了这碗香喷喷的心理学。平日里我们不会看到碗里有块蔬菜就说蔬菜是盖浇饭,也不会见到猪肉就说它只能出现在盖浇饭里。但相关从业者却很容易单独把心理咨询与治疗或科学心理学的某一项内容视作心理学的全部,那行外人认知里的心理学就更可能偏颇,可能只听说过抑郁症、催眠这样的内容,或者把世俗为人处事完全等同进来,甚至轻信故作神秘招摇撞骗的伪心理学。
3.开头简单提到过行业实践的冲突问题。
学术派认为,实实在在的科研实验,严谨的对照推理、控制变量等各种方法才能得到真正靠谱实在的规律描述、前后因果的逻辑关系,进而凭此来调控心理和行为。而在实践派眼中,尤其在咨询治疗实践中,他们更加侧重有效的治疗反馈。其实如果只追求成效的话就可以不用回溯对比起效的逻辑(当然本也很难控制变量以具体对比),比如治疗起效可能是因为运气好,也可能是因为天气好,甚至可能只是因为咨询师外貌出众。但如果不排除额外变量就很难真正确定起效的到底是哪个部分。正因如此,咨询治疗的行业乱象也更加凸显。随便谁都可以拿着咨询师证却帮人看面相手相,嘴上聊的是阴阳五行八卦;也有人打着心理学科班的旗号去算塔罗牌;或使用纯粹陷于个人偏见的观念对来访者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哪怕是在心理学里逃不开的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疗法也不断被质疑科学性。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行外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就更离谱了,对心理学的信念也会千奇百怪,他们极难判断谁是骗子谁是半桶水。而真正的行家因为相当尊重心理的复杂性、个人经验的有限性、所认识规律的稳定性有限,而言论更趋严谨,反倒让人感到模棱两可而遭致怀疑。
4.还有一个问题是心理学的科学性整体上差强人意但也不断遭受质疑。
科学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可证伪性
单说前面提到的心理科学部分,确实能看到国内国外领域学者对追求心理学具体可证伪结果的学术梦想燃起的熊熊热情和做出的璀璨成果,这点我相当敬佩并给予无上的赞美。但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有很多研究,哪怕是鄙视链顶端的学院科研大佬们的研究,其结果的可适应性,可推广程度,理论的解释力度都相当有限。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中有许多复杂的公式定理,通过变量和数量关系描述规律与变化,有较好的预测性具体性,只要确定变量的值,将其带入公式便能得到某个比较确定的结果,但在心理学界这样的公式很少,原因很多,总之就是具体性和预测性比较低。
这种发展程度低的状态很容易让人觉得其学科岌岌可危,随时都会倾覆,被另一个可解释性更强的体系所替代。比如我个人倾向于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就很可能带来这种变化。或许我们也可以说本属于心理科学的内容仍然是科学,也可以继续像原来一样把其他领域的新成果丰富纳入到心理学里。但假设前者的理论更加完备,形成了关于心理的从细致到宏观的连贯逻辑,有了更好的解释拟合程度。那心理科学的部分是否还有必要从属于心理学,而不被更细致的认知神经科学所收纳形成具体性清晰度更高的更完备的体系?毕竟像颅相学就已经在历史中被移出了科学的收藏夹。
二、持续的红牌专业
1.专业选择的隐性成本
学一样东西一般来说都是会有所求的,大学选专业也确实存在机会成本,所以我觉得尽量别把心理学选做专业。当我们对这个东西祛魅过后,会知道他的确是对个人很重要的知识经验,确实每个人都应该学心理学,我学心理学也的确收获了对他人思想行为更多的坦然、包容,其他方面像关于记忆技巧、认知谬误、与人沟通的技巧等等都有很大帮助。这碗盖浇饭,确实每个人都该吃一点,至少也该吃点白米饭把,对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效率、思想三观等都会有些好处。
但需要非常慎重地考虑为了吃肉而吞下整碗饭的行为。以心理学作为主专业的话,最适合的也就是做咨询和教育。否则就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遇冷,要做好不靠心理学专业能力赚钱的准备。而考虑到大环境,真正的咨询治疗将面对的是长时程的精力、金钱高投入和低反馈低回报状态,哪怕真想做咨询和教育而选这个专业也需要相当谨慎。
2.知识收获
我们可以先看心理学都学点什么。假设一个圆代表一个学科或领域,我们用蓝色的圆来代表心理学。知识层面,心理学学科最基础的心理规律包括几个大主题,主要是感知觉意识、思维言语、能力智力、动机情绪人格(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际社会层面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以及这些主题下心理规律在时间轴上的变化发展情况(发展心理学)。这些主题包含了学界凝聚过共识的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思想困扰,那确实心理咨询也在心理学里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然后这个学科也包含在少数人身上出现的心理状况与规律(变态心理),一般把这种少见的叫做异常,有异常就要尝试解决异常,这也就是心理治疗的部分。另外因为“科学化”的源头体系和发展脉络,心理学也离不开定量化和与假设检验(心理测量和心理实验、统计的内容)。而百年的发展中,心理学的一大主流势力,关注认知、重视通过实验寻找客观结果的流派正在更加拥抱脑科学。然后就是这些基础知识渗透到各个人类活动领域产生的应用心理学,比如教育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设计心理、人力测评、经济相关的风险/博弈决策,销售心理学等。
3.技能锻炼
技能层面就相对薄弱一些。如前所述这个学科有特别强的理论性。很难像编程、外科、驾驶那样形成有一定壁垒的独占技能。如果有,那也是重在沟通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但这也是一种通用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练习的东西,因此这东西但凡没有修炼得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就不会被人们视为一种技能,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总听人说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而已。
其实这种沟通和理解能力可以在任何涉及到人的地方发挥作用,除了做咨询做治疗、教育教学,还能应用到产品设计、人力测评、用户调研、经营与销售、公关维护等各种领域,甚至可以用于参与神秘学活动,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学完心理学就可以去天桥下算命了。说起来好像适应性很强。像适应性极强,但这个沟通理解的技能也是通过获取知识后内省自己、观察他人、多参与社会实践互动 而把心理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匹配印证过后 才形成的对他人的理解能力,会有一种从获得理性知识开始修炼形成敏锐度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与人接触,宽广度高深度的对话,大样本高频次的交流,对表情体态语音语调的感受与识别,对不同阶层、教育背景、社会分工的角色的了解与把控,而这是在校园里是很少能训练得到的。
4.一手/直接经验
我们学习获得一个知识或者规律的过程中,知道和记得是两回事,记得和理解是两回事,理解和熟练是两回事,知识的熟练和恰当结合实践运用 又是两回事。想想商人、政客、刑警,乃至足浴技师,他们不一定专门研究和学习这门学科,但他们对察言观色、人心把控、语言拿捏、乃至个人心态状态调整的艺术,在这些应用层面都比所谓心理学人强不少,我打个滴滴人家司机大姐听我搞心理的都能跟我大谈特谈她曾经销售时的那些套路和感悟。又比如参加咱们中国式酒局,让人游刃有余的也很难是脑子里装的知识。所以说沟通与交流这种软技能,以及对人心的规律认识,通过学心理学来获得,(有更直观的体会接触,有更利于实操的发挥作用得到经验)不一定比社会上摸爬滚打获取得更快更好更准。甚至可能遭受较大的误解,别人一听你学的心理,会带有某种不切实际的特殊期望,一旦你不符合这种期望,对方就认为你不行。
5.躲不开的误解
“学心理的还这么不懂人情世故?”“学心理的还安抚不了小孩?”“你帮我看看我孩子什么问题”“学心理的还这么容易生气?”
另外像什么催眠、表情识别、测谎等内容,就更是吃资源的领域,需要链接到少数头部的团队和师资才能踩入门槛。而且最终我们很可能会发现,我们需要的只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想当老师,除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还是教授科目的扎实和耐性。想吃肉就好好吃肉,不要为了吃那两片肉而选择盖浇饭。同理,想做人事类的就去学人力资源,想做生意做交易就学各种经济学、证券财会,或者多参与买卖直接在市场里摸爬滚打,想剑走偏锋又左右逢源,就放下脸面巧言令色,重点是,直接在各自领域中用更多的实践积累经验并辅以心理学中与自己领域交叉的部分相互验证来得到提升。而不是把心理学当作万变不离宗的答案。
我们期望通过心理学达到的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但可惜大多数实证成果暂时还停留在“描述并尝试提出解释”的阶段。
三、总结
总结一下,我认为心理学为什么不适合被作为专业的理由。
1.心理学内部庞杂存在争执,派系林立而各自采用不一定受到广泛认可的方式延续发展他们的领域。
2.当“心理学”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认知的时候,缺乏了一些共识和公信力。借用一位恩师的话说:是不断有人在给自己的饭碗里加💩。
3.心理科学的实证性质不断遭受挑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推广性都比较受限。
4.市场如此,做咨询靠的几乎不是学校的教育,所以做选择前需要仔细斟酌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么强大的热情、资源、能力来消解前行路上的障碍。而要是不做咨询,把心理学作为专业就更可能面临难以良好运用精髓、普遍缺乏专业能力锻炼场景、在人力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困境。